B体育·(sports)官方网站西部策略丨时代的浪潮与主题机会经济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精密的机械,从历史来看连续出现的技术与动荡显示出了时间不可逆性和不可预测性。大约每半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诱发技术的“大爆炸”,每一轮技术都带来对社会、经济与制度的深远影响,也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创造潜力。佩蕾丝提出了一种启发性的“技术-经济”范式,历次技术的浪潮会经历导入期(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到转折点到展开期(协同阶段-成熟阶段),下一次大爆炸带来新一轮的巨浪。
技术与周期共同作用于运行,创造出时代的主题投资机遇B体育。从美股百年经验看,技术领先康波周期,长波周期影响着的运行轨迹,而资本行为可能会脱离周期的运行,造成泡沫的堆积和崩溃。美场的结构变迁也是时代的缩影,从19世纪“铁路热”到20世纪上半叶的“垄断性”创新、60-70年代的“电子热”、“漂亮50”与滞胀环境下的“能源”,再到80-90年代“信息技术”,时代的浪潮带来大级别的主题投资机遇。技术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链公司享受着时代的Beta。
十九世纪的主题投资:“建设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步入工业化道路,美国迎来了“镀金时代”。19世纪英国的铁路建设热传递到美国,铁路建设走向无序扩张,1880年交运行业在美值中占比达到60%,直到1893年恐慌席卷了整个国家,铁路公司铁路热潮泡沫破裂。后来汽车与飞机的兴起与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削弱了铁路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题投资:垄断性创新:美国的创新涌现引发了第二次的电气,福特T型车的推出是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和消费文化的开创者和象征。伴随创新的扩散,大萧条后能源、电信、汽车与电力是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AT&T、通用汽车、标准石油、通用电气成为了代表性龙头。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许多产业与龙头享受寡头垄断的红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题投资:“电子热”、“漂亮50”与泡沫破裂:二战后美国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主导产业向消费和科技转型。1961年后美国走出衰退,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期“电子热”兴起,全球化、美国“婴儿潮”与消费升级背景下,漂亮50(Nifty Fifty)为代表的蓝筹风格脱颖而出。1972年60%的漂亮50公司PE市盈率是当时的标普500指数PE(19.2X)的两倍以上;当时市值较大的包括GE、柯达、IBM、3M和Sears等公司。随之而来的熊市与大滞胀刺破了漂亮50的估值泡沫,周期股取而代之成为了主导风格。
二十世纪十年代的主题投资:信息技术浪潮。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带领美国走出“滞胀”困境,科技与消费股引领新一轮美股长牛。一方面,70-80年代计算机的颠覆性创新、90年代互联网繁荣推动纳斯达克指数的泡沫化,IBM、微软与英特尔等信息技术龙头大放异彩。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活力释放背景下诞生了可口可乐、宝洁、沃尔玛等家喻户晓的消费龙头。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上,处在有序和混沌的边缘。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显著特征。
在过去,人们习惯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世界。在科学发展之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来自于感性,并趋于把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作用。现实中的运动太过复杂,17世纪牛顿力学的机械论与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对科学的启蒙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还原主义开始盛行。
传统的几何学无法定义自然界美学。古希腊的欧氏几何公理定义了点、线、面的概念,但简单规则的几何图形难以描绘出山川与云彩,树木与雪花的形状。因为实际上的自然界并不是光滑而规则的,而是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复杂性。
英国的海岸线年著名数学家曼德勃罗特(Benoit B.Mandelbrot)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1]的著名论文,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蜿蜒的海岸线的细节反映出不规则的形状,但海岸线在形貌上存在自相似性,局部形态是整体形态的缩小版。这也有了著名的分形理论。
世界的复杂性让我们必须开始以更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19世纪开始,现代科学逐渐迎来了更多质疑的声音,热力学的发展则引入了一个新的、相当抽象的“系统”概念,20世纪的量子力学、混沌与复杂理论、系统论、超弦理论等一系列科学发现推动了“后现代科学”的传播。非均衡、非线性的动态系统性思维成为一种更好的回答问题的思维模式。数学与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往后的工业基础,随后人类文明与技术也以一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进步。
主流经济学对于现代经济的运行与长期增长的解释力存在不足。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描述了分工明确理论是如何提升效益的,以及看不见的手是如何推动整体经济的。与机械力学与原子本体论的思维类似,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符合帕累托最优要求的均衡状态被认为是一种常态。钱颖一描述主流经济学是在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不变以及既定资源条件下,研究经济行为者如何最优地对强加给他们的假定条件做出反应[2](这些条件是外生的,不予解释的),而对经济变迁有重大影响的创造性活动无处落脚。主流经济学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长期增长与中国快速发展的解释力也存在瑕疵。
演化经济学重视“新奇的创生”在经济变化的作用,相比新古典范式的无时间与强调均衡,突出了经济过程更动态(且更不确定)、时间不可逆的特征。自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后,相比起新古典经济学对存在(being)的研究,演化经济学开始兴起并研究生成(becoming)。凡勃伦传统的“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和熊彼特传统的“新熊彼特学派”是当代演化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阵营。在演化经济学家们看来,为解释持久的经济变化过程,生产要素的投入只是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则要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前提的变化,即新偏好的形成B体育、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换言之,它关键性地取决于“新奇的创生”。[3]演化经济学的提出是对主流经济学机械式范论的一种反驳。
经济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精密的机械,从历史来看连续出现的技术与动荡显示出了时间不可逆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认为,现实的社会经济系统是复杂的、非均衡、非线性的,可以类比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演化进程,与生物进化过程有着相似性,且并不是时刻保持在一个有序、可预测的理想的状态。一般均衡理论忽略了进化的力量和自我增强的特征。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1971年的诺贝尔奖演说上谈到,那些人类知识进步中的重大突破是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史的变迁过程或许可以被划分为经济,划时代的创新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增长是每一个的特征。
从经济的周期运动来看,经济长波周期与技术紧密相连。大约每半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诱发技术的“大爆炸”,每一轮技术都带来对社会、经济与制度的深远影响,也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创造潜力。康波周期是1926年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每一轮长达50-60年的经济周期。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康波周期都是由技术变革主导,且每一轮技术对前一轮旧范式都有颠覆效应(注:主导康波周期的技术和佩蕾丝定义的技术标签不完全一致)。
技术—经济范式是如何影响周期的?按照熊彼特的思想,静态的循环流转经济不会产生经济发展,而创新是一种对动态均衡的突破,这种力量的承载者就是企业家。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新技术与原范式的冲突诱发矛盾。佩蕾丝提出了一种启发性的“技术-经济”范式,从18世纪以来,历次发展浪潮大致都遵循了四个阶段:从导入期(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到转折点到展开期(协同阶段-成熟阶段)。大爆炸带来的创新开启了技术的导入期,在金融资本的协同下新产品与新产业快速增长并取代旧的范式,当金融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崩溃”和“制度重组”。到了技术展开期,产业走向成熟和饱和,技术的动力开始衰竭,同时规模经济带来的红利逐步消退,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这个时候新的创新开始酝酿,直到下一次的大爆炸带来新一轮的巨浪[4]。在每一轮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我们也看见金融与社会中的繁荣与危机频繁出现,反映出复杂的、非均衡、非线性的特征。
从热战到没有硝烟的技术之争,决定了世界霸主的更迭史。自1782年起,全球经济已经经历了4轮完整的康波周期。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地区,而过去两次工业均发生在美国,使得美国(本来是农业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同时发达国家的工业也向周边国家扩散,亚洲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受益国。历史上的技术与大国博弈也息息相关,当技术带来的甜蜜期开始消失,逆全球化成为了必然结果。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旧范式下的市场饱和和日益突出的矛盾也会成为新的颠覆性创新的催化剂之一,例如美国科技创新不仅来自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好奇心,也有一些时代的北京,比如战争的需求使得政府加大研发投入,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最初为满足军方对火炮自动控制等计算要求,面对苏联的竞争威胁美国和航空航天研究明显加速,此外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码科技产业政策(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及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资助了高通公司)时正面对日本和欧洲崛起带来的危机感。
技术改变社会与生产的模式,在周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螺旋式向上的轨迹。运行也脱离不开趋势的力量。美场是全球最大的,截至2023年中美场市值累计超过45万亿美元,公司数量超过7000家B体育,占全球市值比重超过40%。从美股百年经验看,技术领先康波周期,从大爆炸到企业创新的涌现推动长波周期迈向繁荣。新技术的扩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金融资本的配合,技术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链公司享受时代的Beta,体现在市值结构的变化与核心龙头公司市值的快速膨胀。与此同时,长波周期影响着的运行轨迹,而资本行为可能会脱离周期的运行,造成泡沫的堆积和崩溃(假设康波周期运行规律并没有失效,1929大萧条、70年代滞胀主要发生在康波萧条阶段,而2000互联网泡沫破裂出现在上升期)。
从“铁路热”到“信息技术”,美场的结构变迁也是时代的缩影。股票市场能够反映出产业结构的长期趋势。从美股历史来看,在十九世纪早期,美国的上市公司由银行与保险机构构成(早期主要是场外交易),随后在工业化时期扩展至能源、铁路公路、公用事业与消费等行业。美国如今是消费驱动的发达国家,美场走向多元化结构,以互联网、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和可选消费产业是市值权重占比最大的几个行业。
2)创新扩散幅度广,速度快,且产品有临界规模和市场空间,比如电话发明后很快成为社会交往的日常通信方式;
南北战争后美国步入工业化道路,电力、钢铁与铁路行业的发展带动美国工农业与城镇化发展,美国迎来了“镀金时代”。西方对机械的偏爱是促成欧洲工业的重要推手,彼时许多重要的创新都与生产设备有关,包括纺织机械、机床等。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制造气缸等),英国工业推动了全球科技的发展进程。早期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河流、运河和海路等水路运输方式进行,铁路的颠覆性创新大幅降低了商品的运输成本,也帮助美国开拓了西部。在19世纪,英国首先出现了铁路建设热,英国铁路技术创新扩散至欧洲其他国家与美洲,淘金热和1850地法案驱动了美国的铁路建设狂潮(也最终变成无序的扩张)。
铁路行业曾在19世纪盛极一时。1869年5月10日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鲁蒙托里角接轨,宣告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建成。钢铁生产也出现了性的变化,1863年底特律的沃德炼钢厂首先采用先进的贝塞麦炼钢法以后,美国钢产量迅速上升。电报的发明也使得通信与运输系统协同发展,美国科技技术实力快速提升。美国铁路行业的巅峰大约在1880s。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开通了约5000千米的铁路,但美国修建的铁路长度达到了惊人的3万千米。根据Global Financial Data数据,1880年交运行业在美值中占比达到60%,当时最大的铁路公司包括宾夕法尼亚铁路(Pennsylvania Railroad)、纽约中央铁路等;189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3%。不过,1890年《谢尔曼白银购买法案》出台后,1893年恐慌(Panic of 1893)席卷了整个国家带来了银行倒闭、崩盘与工业的衰退,以及失业潮。铁路公司因为竞争加剧、产业政策转向与过度投资连连破产(标志性事件为费城和雷丁铁路公司破产),铁路热潮泡沫破裂。后来汽车与飞机的兴起与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削弱了铁路的影响力。
1896年编制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代表着美国经济中各个行业的领头羊,最早由12只股票组成,以周期股为主(包括通用电气、美国棉花油制造公司、美国烟草公司、芝加哥燃气公司、田纳西煤、铁与铁路公司等,如今均已不在指数当中),1928年起成分股数量增加至30只。
在第一次工业的基础上,美国的创新涌现引发了第二次的电气。电机的发明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的普及释放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汽车、飞机的创新发明,也带动石油开采与化工产业的发展。福特T型车的推出是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和消费文化的开创者和象征。从来看,1929-33年是佩蕾丝的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下的转折点,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实现主动减产,证券市场也出现危机,到1933年美股开始步入恢复期,行业市值结构走向多元化。能源、电信、汽车与电力是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AT&T、通用汽车、标准石油、通用电气是代表性龙头。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许多产业与龙头享受寡头垄断的红利。
◼ 标准石油(能源):19世纪中叶人们学会了炼油、石油钻井与炼钢的技术,随后石油取代了煤炭的地位,石油行业在20世纪大放异彩。1859年宾州挖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后,早期的石油工业充满混乱和恶性竞争。洛克菲勒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随后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几乎垄断),也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因反垄断压力在1911年被拆分成30多家公司,包括Exxon的前身。
◼ 通用汽车(汽车):在第四次技术浪潮的导入期中,成立于1908年的通用汽车(GM)迅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先后收购了Buick、Cadillac、Oldsmobile等品牌。另外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公司(Ford),其通过Model T的推出和流水线生产的创新带动了汽车的普及化,美国汽车人均保有量排名全球第一。
◼ AT&T(电信):1875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并随后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并重组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电话的发明对邮政、电报行业发起了颠覆性的,1920年以后电线s超越通用汽车成为了美值第一的公司。贝尔的电话专利到期后电话市场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行业也在监管下从无序走向有序,AT&T的垄断地位不断被挑战,其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重组和拆分。
◼ 通用电气(工业):通用电气也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美股公司之一。1878年,生创立了生电灯公司。1892年,生电灯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GE)。通用电气曾在一度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企业,也是2018年被从道琼斯工业指数中最后一个剔除的“元老级”巨头(被药店连锁店沃博联取代)。无独有偶,2015年苹果公司取代了电信公司AT&T。
60年代早期美场的“电子热”。二战后美国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钢铁、汽车工业巅峰出现后,经济主导产业向消费和科技转型,美国集成电路、航空、计算机等行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技术突破,1961年5月25日美国首次载人宇宙飞行成功,1946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诞生,1958年,美国仙童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与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先后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诺伊斯后来创立了英特尔。1961年后美国走出衰退,60年代资本市场也迎来“电子热”(tronics boom),新股大量发行的同时名称中带有“tron”或相关词的垃圾股(甚至主业可能无关)非理性大涨,直到1962年“肯尼迪大跌”之年,这轮没有基本面的炒作快速堙灭。
随后美股迎来了“漂亮50”行情。全球化、美国“婴儿潮”(baby boom)与消费升级背景下,漂亮50(Nifty Fifty)为代表的蓝筹风格脱颖而出。漂亮50指数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我们可以参考Morgan Guaranty Trust在1977年给出的名单,其构成主要分布在消费、医疗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当时市值较大的包括GE、柯达、IBM、3M和Sears等公司。自1963年至1972年,漂亮50组合的累计收益达到250%左右(其中1970.7-1972.12收益100%),较标普500指数取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漂亮50公司PE估值在1970s初期估值走向泡沫化,1972年60%的公司PE市盈率是当时的标普500指数PE(19.2)的两倍以上。
70年代熊市与滞胀刺破了漂亮50的估值泡沫,周期股取而代之成为主导风格。1960年代遗留的贸易及财政问题引发70年代初的第一轮滞胀,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及错误的货币政策也是“滞胀”的导火索。随后,粮食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叠加两次石油危机使得美国陷入了滞胀的泥潭,美股表现明显恶化,1974年标普500指数跌至最低点63.5,漂亮50指数估值泡沫破裂,此后低估值的周期风格相对走强。
科技与消费股引领了美股的长牛。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颁布《经济复兴计划》,通过减税、收紧货币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化解了“滞胀”的恶性影响,美股迎来了新一轮长牛。滞胀的缓解与减税降费等政策激发了消费活力,且在人均GDP破万元后消费需求向服务消费倾斜,1982-1999年的美股牛市期间食品饮料、零售板块在中涨幅居前,诞生了可口可乐、宝洁、沃尔玛等家喻户晓的消费龙头。此外,70-80年代计算机的颠覆性创新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IBM与微软等公司大放异彩,90年代互联网经济空前繁荣推动了纳斯达克指数的泡沫化。
美国产业政策开始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在1945年范内瓦·布什提交了《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建立了美国科研体系的框架。战后美国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上,设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等机构扶持科创活动。在80年代,面对崛起的日本和来自欧洲的挑战,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创新为首的产业政策,颁布了《拜杜法案》、《史蒂文森——魏德勒技术创新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政策,纳斯达克市场的创立进一步鼓励了高科技公司融资与上市,1996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下一代因特网”计划,在80-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从PC到互联网。图灵机启发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美国发明后,1971年英特尔推出全球首款微处理器 Intel 4004,开启微处理器时;1975年微软成立并在1983年推出了Windows系统,快速占领了电脑操作系统市场。1981年IBM推出了首台真正意义上的PC个人电脑,很快成为了当时市值最大的美股,但可惜因为没能适应创新浪潮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80年代后期掉队。
到了90年代,万维网(的诞生推动互联网走向普及化,也开启了商业化浪潮(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商等),雅虎、Netscape和亚马逊等公司进行了IPO。1995年Netscape上市首日从开盘价的28美元一度最高涨到75美元。英特尔与微软通过“Wintel”联盟实现了双头垄断,微软是90年代成长最快的明星企业,1998年超过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互联网泡沫造就了20世纪末美场最后的狂热,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中旬,纳斯达克指数累计涨幅达到238%,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一年半时间累计下跌75%以上。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消费与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值中的占比逐步扩大。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对外转移,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应到美场也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根据Global Financial Data数据,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代表的本轮康波周期中,IT与通讯业在2018年市值占比达到了26%,1900年时合计占比仅为5%,医疗健康业也经历了0-1的过程,截至2018年市值占比达到9%。整体来看,行业市值扩张趋势与各时代的主旋律一致。
12月29日,以“核力启航 聚变未来”为主题的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推进会在蓉召开,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会议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1月4日,斯坦福大学符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社媒展示了全新移动机器人,通过Mobile ALOHA操作系统可以模仿学习,执行各种复杂的任务。
1月4日,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1月9日至12日,全球消费电子年度盛会——CES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AI PC有望成为焦点。1月4日,微软宣布将为Windows 11 PC推出Copilot键。
根据华为规划,全新HarmonyOS NEXT开发者预览版,将在今年第一季度面向所有开发者开放。1月18日华为将举办鸿蒙重要活动,届时将揭秘鸿蒙生态和HarmonyOS NEXT进阶新篇章。余承东称,2024年是原生鸿蒙的关键一年,要加快推进各类原生应用开发,构建强大的鸿蒙生态。
1月4日,高通发布应用于混合现实(MR)头戴设备的芯片Snapdragon XR2+ Gen 2,高通表示,三星和谷歌计划采用这款新芯片。据华尔街见闻,从供应链获悉,备受全球科技用户和行业瞩目的苹果Vision Pro,预计将于新年1月27日在美国上市。
三星Galaxy S24 系列官宣将于北京时间 1 月 18 日凌晨 2:00 发布,可能会配备钛合金边框。
全球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商业化项目——海南万宁漂浮式风电项目,目前第一批100MW的风电机组已经招标。配套的系泊链招标有望于2024年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到,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大力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设施,原则上新建充电桩统一采用智能有序充电桩。
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